桐城市榮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

保護性耕作技術助力精準脫貧攻堅的新樣板

來源:農業機械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bg7aStu1bDFLDycfrWUWIA

注:版權歸原媒體所有,分享僅提供合作社成員學習交流。

保護性耕作技術助力精準脫貧攻堅的新樣板

原創 農機君 農業機械 前天


文|李社潮

知谷自媒體作者

在東北黑土地上,近幾年一直活躍著一支以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參與助力精準扶貧攻堅的隊伍。


他們就是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眾多農業科研院所、農機推廣機構、農機企業等單位和近百個黑土地保護技術示范基地共同組成的以致力于發展保護性耕作為目標的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黑土地保護聯盟)。


在我國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中,黑土地保護聯盟將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幫助扶貧脫貧的科技武器,以支持指導貧困村發展壯大玉米種植產業摘掉貧困村帽,書寫保護性耕作助力扶貧脫困的樸實篇章。


幫助貧困戶應用保護性耕作增產增收



在科技精準扶貧中,黑土地保護聯盟選擇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即發動各個合作社基地為貧困戶提供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服務,幫助貧困戶把地種好、及早脫貧。


據調查,黑土地上的農村貧困戶,相當一部分家庭收入來源單一,僅靠種植玉米維持收入。而且這些貧困戶普遍缺乏應用先進技術耕種的條件,一般自己無法種植,大多數將土地承包出去,每年每公頃地少收入數千元。


長春市九臺區風財農機合作社基地,多年來每年為當地貧困戶免費提供20多hm2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服務,幫助貧困戶脫貧。該合作社的做法得到了黑土地保護聯盟的認可并大力推廣,其成功經驗在聯盟微信科技大講堂上進行宣傳推廣。


黑土地保護聯盟還在技術培訓班、工作會議上,對示范基地引領幫助貧困戶應用保護性耕作脫貧致富進行安排部署,并提出明確要求,從而推動更多的合作社基地,積極投入到幫助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體現出聯盟成員作為,彰顯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科技扶貧中的作用。


2017年以來,吉林省雙遼市學文農機合作社、遼寧省鐵嶺縣鑫昇地農機合作社、內蒙古科右中旗高明農機合作社等30多個聯盟合作社基地,先后加入了為本地貧困戶免費提供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的行列,幫扶貧困戶近100個。


2019年底,吉林省榆樹市八號鎮大崗村貧困戶宗大全家庭年收入第一次達到了脫貧水平,五十多歲的老宗感激地說,“我家能夠脫貧,晨輝合作社幫了大忙,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他們免費提供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服務,我家這1.5hm2地,每年能夠多掙八九千元,實現了脫貧”。


為貧困戶提供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使貧困戶節本3000元/hm2以上,加之免收作業費,實際為貧困戶增加收入近5000元/hm2


目前,通過這種幫扶方式實現脫貧的貧困戶達到89%,其家庭收入有了穩定的保障。剩余的貧困戶,合作社示范基地將繼續加大幫扶力度,爭取在2020年底實現全部脫貧的目標。


技術助力貧困村發展壯大種植產業



丙字村是吉林省乾安縣所字鎮一個極為偏僻和貧困的村莊,村內常住86戶195人,其中35戶58人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占比40%、30%。


全村有耕地629hm2,土壤貧瘠,沙化堿化嚴重,交通閉塞。同時該村位于生態保護區內,不能發展加工業、大規模養殖業,因此脫貧成為大難題。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展壯大玉米種植產業,以此增加農民收入。


2015年,乾安縣農機推廣站藺向志工程師下派到丙字村任第一書記,他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決定以大面積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來改變貧困現狀。藺向志主動與黑土地保護聯盟聯系,請求技術上的指導幫助。


為了幫助丙字村盡快脫貧,黑土地保護聯盟將該村的農機合作社納入聯盟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基地。在聯盟組織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現場會、論壇交流活動中,都免費邀請該基地參加;每年選派科技推廣人員到丙字村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和培訓,深入田間講解免耕播種、秸稈覆蓋等需要注意的事項,秋季專門幫助該村進行玉米測產。


黑土地保護聯盟還號召成員單位對丙字村給予贊助支持。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為他們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化肥,長春市恩達農業裝備公司為他們提供了苗期深松施肥機。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在聯盟基地農機合作社保護性耕作技術上的示范引導下,丙字村2015年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180hm2,2019年快速增加到600hm2,實現整村推進。


通過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丙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通過實施該技術實現脫貧摘帽的貧困村,充分彰顯出保護性耕作助力扶貧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的力量。


一是玉米產量大幅提高。由6250kg/hm2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500kg/hm2左右,實現增收1800元/hm2左右。


二是節約生產成本。過去傳統的耕作模式,春播過程包括摟稈、運稈、滅茬、起壟、坐水、播種、鎮壓等工序,而保護性耕作采用免耕播種機一次作業完成,僅這一環節就節約成本1200元/hm2左右。


三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實現節本增效3000元/hm2左右,全村600hm2玉米增收180萬元。


四是培肥地力、保護環境,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智力愛心相助“一米一薪”傳幫扶真情



近年來,黑土地保護聯盟送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和培訓到貧困村。組織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吉林省梨樹縣農機推廣總站等聯盟成員,積極開展智力幫扶貧困活動,先后10余次到吉林省梨樹縣、乾安縣、東豐縣、雙遼市和內蒙古區興安盟等地,深入到貧困村、農機合作社等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傳授和田間地塊現場技術指導,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幫助貧困戶在玉米生產上節本增收。


吸納貧困戶在合作社季節性務工是聯盟合作社基地扶貧的又一做法。據統計,示范基地共接納8個貧困戶中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員,在合作社參加一些生產環節的農活,每年每個人的收入少則3000多元,多則五六千元。為這些貧困戶脫貧起到了一定幫扶作用。


吉林省東豐縣新巨強農機合作社基地為了幫扶本村一殘疾人貧困戶脫貧,把他安排到合作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輕活,同時還將他作為合作社的成員,參與合作社的分紅,如今這名殘疾人員已實現脫貧。


除此之外,黑土地保護聯盟示范基地的成員還從細微小事做起,從生活上幫扶更多的貧困人員,傳遞出聯盟人員幫扶貧困的愛心。


吉林省農安縣亞賓農機合作社示范基地,每年為5個貧困戶每戶提供200包價值600元的打捆玉米秸稈燒柴,春節為他們送去米、面、油。遼寧省調兵山市百利家庭農場基地每年給當地的貧困戶贈送玉米秸稈包或者玉米芯作為燒柴。